您的位置:法律快车 > 法律知识 > 法律案例 > 刑事案例 > 刑法案例 > 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诈骗罪

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诈骗罪

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: 2020-07-20 11:35:38 人浏览

导读:

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何罪?一男子在无意得知一女子在失主前来认领遗落的车钥匙,便假扮是失主来认领车钥匙,并将此车用于个人工作、生活出行。后来被真正的车主发现。那么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何罪?属于盗窃罪...

  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何罪?一男子在无意得知一女子在失主前来认领遗落的车钥匙,便假扮是失主来认领车钥匙,并将此车用于个人工作、生活出行。后来被真正的车主发现。那么冒领机动车自用构成何罪?属于盗窃罪还是诈骗罪?下文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,欢迎阅读。

  案情

  刘某在某超市购物时,听到超市老板饶某告知其妻子余某,他在超市门口捡到一把车钥匙,等待失主来认领。刘某冒充失主前往收银台询问,余某误以为刘某是失主,将车钥匙交给刘某。刘某用车钥匙将停放在超市门口的一辆面包车开走,并用于个人工作、生活出行。两个月后,被车主杨某发现。

  分歧意见

  对于刘某的行为如何定性,存在三种意见。

  第一种意见认为,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。理由是:刘某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该面包车的故意,仅将该车用于个人工作、生活出行,没有造成车辆丢失,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《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(下称《解释》)第10条关于偷开他人机动车入刑的三种情形,应认定为一般违法行为,不构成犯罪。

  第二种意见认为,刘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。理由是:刘某偷开他人车辆,长时间使用,且没有归还的意思表示,造成了车主对该车的“失控”,应构成盗窃罪。

  第三种意见认为,刘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。理由是:刘某冒充失主骗得车钥匙并将车辆非法占为己有,应认定为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,构成诈骗罪。

  评析

 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。

  理由如下:

  区分偷开机动车“违法”与“犯罪”的界限在于,是否具有“非法占有”的故意、是否造成法定的后果。

[page]

  《解释》第10条的立法目的是调整、规制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的偷开机动车的行为,对偷开行为出现法定后果的才定罪量刑。而本案中,刘某听到店主夫妇对话后,骗领车钥匙,将车占为己有,其不是《解释》第10条规定的偷开机动车的情形,而且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,应根据其具体犯罪手段直接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。

  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在于,犯罪手段究竟是具有“秘密性”还是“欺骗性”。

  车钥匙是获得机动车控制权的关键,非法取得车钥匙的具体手段决定了犯罪行为的性质。刘某以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方式,导致店主夫妇陷入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予车钥匙,非法取得了该车的实际控制权,该行为应认定为诈骗。

  刘某骗取并占有面包车的行为侵害了杨某对该车的合法所有权,客观上造成了杨某对该车的“失控”。笔者认为,只要机动车脱离了所有权人的实际控制,无论行为人是否办理机动车权属变更登记,都应认定为犯罪既遂。

  (责任编辑:燕)

引用法条

拓展阅读

声明: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,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,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【投诉】功能联系删除.

点赞
收藏
分享至

相关知识推荐